王金南 等: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理論與發展框架研究
原創 王金南 等 中國環境管理 8月2日
王金南
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主要從事環境規劃與政策研究
作者:王金南1,2*,王志凱1*,劉桂環1,馬國霞1,王夏暉1,趙云皓1,2,程亮1,文一惠1,於方1,楊武2
單位:1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生態產品與自然資本聯合實驗室
2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
摘要: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轉化探索實踐的不斷深入,圍繞生態產品供給和價值實現形成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生態產品產業有望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模式。本文基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理論和實踐,首次提出了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概念及內涵特征,初步分析了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形成機制和構成要素。結合不同市場屬性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路徑,初步梳理了生態產品第四產業形態,界定了其產業范圍,設計了衡量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發展的指標體系,并從供給、消費、交易和利益分配等維度提出了促進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政策保障。研究認為,我國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發展具有很好的基礎和前景,應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加快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發展成為我國新時期的朝陽綠色產業。
隨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踐探索的不斷深入,圍繞生態產品供給和價值實現形成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與傳統三次產業有著本質區別的生態產品第四產業形成條件基本成熟。從需求側來看,生態產品對維持人類生存發展、自然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具有難以估量的價值,為生態產品第四產業奠定了堅實的需求基礎[6]。從供給側來看,我國生態資源豐富,通過不斷打通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制度通道、交易通道和產業通道,盤活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提升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供給能力[7,8],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有望成為培育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力、塑造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引領保護修復生態環境新風尚、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方案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兩山”理念的相關理論和實踐,提出了生態產品第四產業內涵特征、形成機制、構成要素,初步界定了生態產品第四產業范圍、核算體系,并提出了發展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政策保障機制。
01
1.1 產業內涵
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生產函數如下:
式中:Q為生態產品總產出,具有實物量(biophysical value)和貨幣形式表現的價值量(monetary value)兩種形式,后者即生態產品總值(gross ecological products);E為生態資源(ecological resource),是主導生產要素,在生態產品的生產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資源要素、野生動植物等生物性資源,以及人類活動長期形成的融入自然生態系統且相互協調的生態文化資源等[16],生態資源投入基本符合邊際報酬遞增規律;K為資本(capital),主要包括人力資本(labor capital)、人造資本(built capital)和資金投入(invested funds)等,進入“人類世”時代,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已無處不在,人類勞動保護、恢復及建設對保障生態系統的生產能力至關重要[17,18];T為技術(technology),主要包括生態建設相關技術和開發生態產品的生態科技,可大幅提高生態產品溢價;Lis為土地(land in sicht),與傳統產業的土地要素相當,指從事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所占用的狹義概念的土地;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主要通過提高生態資源本底價值間接提升生態產品產出或基于初級生態產品開發經營直接提高生態產品產出,且資本、技術、土地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相互之間具有一定的替代性;α、β、γ、ε為常數系數,且α、β、γ<1,ε>1。
1.2 產業特征
生態產品第四產業與傳統三次產業在服務對象、價值創造、主導生產要素等方面具有本質區別(表1)。首先,傳統三次產業均是以滿足人的需求為核心價值,而生態產品第四產業以包括人類與自然生態系統在內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為服務對象,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增進人類福祉和生態系統服務保值增值為根本目標。從主導生產要素來看,傳統三次產業主要以資本、勞動力等為核心生產要素,而生態產品第四產業則以生態資源為核心主導要素。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發展水平可作為生態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1.3 產業形態
純公共性生態產品的產權是區域性或共同性的,難以通過市場交易實現經濟價值,主要依賴政府路徑實現。價值支付形式有轉移支付、生態補償及定向支持生態保護的政府性專項基金等。
準公共性生態產品在政府管制下可通過稅費、構建生態資源權益交易市場實現價值。部分公共性生態產品在滿足產權明晰、市場稀缺、可精確定量3個條件時,可通過收取稅費或開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等方式實現價值[10],價值支付形式為生態環境資源稅費及相關權益的市場交易價格。
經營性生態產品通過市場交易直接實現價值,支付形式為產品自身價格,包括生態物質產品及生態產業化經營形成的生態服務。生態物質產品的生態溢價一般需要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認證評價及品牌培育推廣才能順利實現。國家公園、風景名勝區等公共資源性生態產品通過明晰產權、直接經營、委托經營等方式交由市場主體提供終端生態產品服務,具體表現為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生態文化服務等,價值支付形式為門票、會員費等相關生態產業化經營收入。
1.4 產業范圍
02
2.1 產業形成的關鍵環節
生態資本經營是產業形成和發展的核心環節。生態資本經營指產業運營方等市場主體通過人力、技術等要素投入開展生態產品的開發管理、市場化經營,最終形成面向終端消費者或可在生態市場實現交易的生態產品和服務,并通過對價支付形成可持續的現金流收入,以實現生態資產的增值和主體投資的退出。
生態保護與建設是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生態建設主要包括生態保護、修復及可持續生態系統管理。通過生態產業化經營和市場交易變現的一部分產品價值以實物、技術、資金等形式再次投入到生態保護恢復和生態建設中,從而實現生態反哺,是打通生態產品價值產業鏈閉環,實現生態資本持續增值、生態產品可持續再生產的關鍵和保障[23]。
2.2 產業鏈的形成主體
2.2.1
(1)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生物及環境通過能流、物流、信息流形成的功能整體,包括各類“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態系統及以自然生態過程為基礎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如森林、草地、濕地、荒漠、海洋、農田、城市等。生態系統作為初級生態產品的生產主體,是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核心供給方。
(2)政府。首先,政府是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核心推動主體和制度保障主體,如生態資產確權登記、權益流轉經營制度、交易市場構建等機制;其次,政府是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規范引導主體,通過產業政策予以引導激勵,在生態產品監測、核算、認證等環節需要標準規范;最后,政府是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直接投資主體。中央及地方政府是國有或集體生態資產所有權的代表主體,依法向社會企業、組織或個人出讓生態資產使用權的第一投資主體[24]。
(3)企業。生態產品市場經營開發商在通過政企合作、特許經營等方式獲得生態資產經營及使用權的前提下開展生態產品開發、生態資產管理、生態資本運營,實現生態資本持續循環、保值增值,是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核心市場主體。其通過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等模式實施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實現生態環境優化及生態系統服務增值的生態環境綜合服務商,在產業鏈中具有支撐作用。
2.2.2
(1)社會公眾。
社會公眾是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消費主體和受益主體。社會公眾作為產業的終端消費者,可享受到更優美的生態環境,更綠色的生態物質產品,更豐富的休閑旅游、健康養老等服務。同時,社會公眾通過消費生態產品可直接或間接地支持生態產品第四產業,增強產業的整體效益,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產品第四產業,形成良性循環。
(2)自然生態系統。
由于產業經營產生的部分現金流通常以生態反哺形式流入生態建設和保護修復,自然生態系統不僅是生態產品的核心供給者,也是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最終受益主體之一。
2.2.3
(1)生態產品交易平臺。
生態產品交易平臺是生態產品服務供需雙方重要的交易場所。除了物質產品交易,也包括人為界定的生態資源權益及綠化增量責任指標、清水增量責任指標等配額指標的交易,是生態產品價值變現的最后一環。
(2)技術支撐服務單位。
技術支撐服務單位是在生態產品監測核查、價值核算、認證推廣、生態資產管理及交易等領域提供基礎支撐和技術服務的企事業單位,如生態資產(碳資產、排污權等)管理技術咨詢服務,SaaS服務等、生態產品交易服務,溯源認證、品牌推廣等,是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基礎支撐。
(3)綠色金融機構。
綠色金融機構是助力生態資產實現資本化、為生態產品第四產業市場主體提供資金支持的重要力量。基于生態產品價值的信貸、基金、保險等創新型綠色金融產品是打通自然生態系統與經濟社會系統的重要媒介,也是盤活存量生態資源價值、暢通生態產品第四產業鏈的關鍵路徑。
03
3.1 核算基本框架
3.2 核算主要方法
3.3 產業發展指標
04
4.1 著力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4.2 培育壯大生態產品消費需求
4.3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交易體系
4.4 不斷完善產業利益分配體系
參考文獻
[1]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15 周年理論研討會召開[N/OL]. 人民日報, 2020-8-16(02).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0-08/16/nw.D110000renmrb_20200816_2-02.htm.
[2] 王金南, 王夏暉. 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踐行“兩山”理念的時代任務與優先行動[J]. 環境保護, 2020, 48(14): 9-13.
[3] WANG J N. Revive China's green GDP programme[J]. Nature,2016, 534(7605): 37.
[4] MA G X, PENG F, YANG W S, et al. The valuation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from 2004 to 2017[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 2020, 1: 100016.
[5] 王夏暉, 朱媛媛, 文一惠, 等.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基本模式與創新路徑[J]. 環境保護, 2020, 48(14): 14-17.
[6] 趙士洞, 張永民. 生態系統與人類福祉——千年生態系統評估的成就、貢獻和展望[J]. 地球科學進展, 2006, 21(9): 895-902.
[7] 劉桂環, 王夏暉. 從供給側發力, 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N].中國環境報, 2020-11-30(003).
[8] 溫鐵軍, 張俊娜. 疫情下的全球化危機及中國應對[J]. 探索與爭鳴, 2020(4): 86-99.
[9] 俞敏, 李維明, 高世楫, 等. 生態產品及其價值實現的理論探析[J].發展研究, 2020(2): 47-56.
[10] 張林波, 虞慧怡, 郝超志, 等. 生態產品概念再定義及其內涵辨析[J]. 環境科學研究, 2021, 34(3): 655-660.
[11] 陳敬東, 潘燕飛, 劉奕羿.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基于浙江麗水的樣本實踐與理論創新[J]. 麗水學院學報, 2020, 42(1): 1-9.
[12] 歐陽志云, 林亦晴, 宋昌素. 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 核算研究——以浙江省麗水市為例[J].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2020,45(6): 80-85.
[13] 廖茂林, 潘家華, 孫博文. 生態產品的內涵辨析及價值實現路徑[J]. 經濟體制改革, 2021(1): 12-18.
[14] 張林波, 虞慧怡, 李岱青, 等. 生態產品內涵與其價值實現途徑[J]. 農業機械學報, 2019, 50(6): 173-183.
[15] 谷樹忠. 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理論思考[J]. 中國農業資·13·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理論與發展框架研究源與區劃, 2020, 41(10): 8-14.
[16] 嚴立冬, 譚波, 劉加林. 生態資本化: 生態資源的價值實現[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09(2): 3-8.
[17]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1997, 387(6630): 253-260.
[18] Subramanian M. Anthropocene now: influential panel votes to recognize Earth's new epoch(N/OL). Nature,2019-5-2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1641-5.
[19] 趙斌. 如何重塑我們的價值觀[J]. 金融博覽, 2018(6): 22-23.
[20] 鐘方雷, 徐中民, 張志強. 生態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差異辨析[J]. 地球科學進展, 2008, 23(4): 401-407.
[21] 高吉喜, 李慧敏, 田美榮. 生態資產資本化概念及意義解析[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 2016, 32(1): 41-46.
[22] 張文明, 張孝德. 生態資源資本化: 一個框架性闡述[J]. 改革,2019(1): 122-131.
[23] 胡詠君 , 吳劍, 胡瑞山 . 生態文明建設“ 兩山” 理論的內在邏輯與發展路徑[J]. 中國工程科學, 2019, 21(5): 151-158.
[24] 高吉喜, 范小杉, 李慧敏, 等. 生態資產資本化: 要素構成· 運營模式· 政策需求[J]. 環境科學研究, 2016, 29(3): 315-322.
[25] Jinnan Wang*, Fang Yu, Guoxia Ma, Fei Peng, Xiafei Zhou, Chunsheng Wu, Weishan Yang*, Chunyan Wang, Dong Cao, Hongqiang Jiang, Hong Jing, Shen Qu, Ming Xu. Gross economic-ecological product as an integrated measure for ecological service and economic products. 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 171 (2021) 105566 :1-5.
文獻來源:王金南,王志凱,劉桂環,等.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理論與發展框架研究[J].中國環境管理,2021,13(4):5-13.
DOI:10.16868/j.cnki .1674-6252.2021.04.005
資助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生態補償模式、標準核算與政策措施”(2016YFC0503405);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2021年青年科技創新基金“基于生態產品服務的第四產業發展框架研究”。
作者簡介:王金南,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主要從事環境規劃與政策研究。
王志凱,共同第一作者,碩士,經濟師,主要從事綠色環保產業研究。
*責任作者:劉桂環,博士,研究員,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首席專家,主要從事生態補償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